寧靜中的桃渚古城
來源:作者:陶復元時間:2012-10-30熱度:0次
在一個傍晚時分,我驅車來到了在明代41個“浙東南抗倭軍事衛(wèi)所”之一的臨海市桃渚古城。在夕陽的回眸中,古城悠然屹立在椒北平原上,歷經滄海桑田風起云涌的變幻,桃渚古城依舊在散發(fā)出它特有的魅力,引得我們好奇地去洞察其中的端倪。分享古城的神韻。聆聽已經遠去的海濤聲。感受古城、體驗古城是一種閑情逸致的休閑生活方式。
我下榻的古城龍門客棧,是一座臨街的古色古香的仿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旅舍?;乩任蓍芟赂邟斓拇蠹t燈籠,裝綴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天色在落日余輝下垂中漸漸地暗下來,街道上不時有三三兩兩的人群在走動,有提著酒瓶去路邊小店打酒的,也有開著魔托車在街道,橫沖直撞的,在一陣催促的鳴笛中招搖過市。我在龍門客棧點了一盤臺州名小吃杜橋麻糍, 向老板娘要了一碗蝦皮紫菜湯,在餐桌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在城門處,幾位大爺在一起侃侃而談。沒有絲毫的殆倦,手中拿著茶杯,泡著淡香微微帶點綠色葉子的茶在細細地喝著。
我在品嘗完小吃杜橋麻糍后,過不得自己的油光滿面,三步并成二步快速地加入這一聊天隊伍,與他們拉拉家常,聽他們眉飛色舞地講解當年戚家軍在古城大敗倭寇的動人歷史傳說。我情不自禁地被當年戚家軍的英勇善戰(zhàn)的故事情節(jié)所打動、所感染,在沉靜中沉思,低空盤旋的小鳥在尋找回家的路,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打斷我的思路。我按照老大爺指示的方向,沿著古城的殘垣斷壁 ,會明顯看到陳列在城墻古炮臺上的鐵炮。依稀地見到遠處的烽火臺。
隨著夜色的緩慢降臨,華燈初上,古城已經掩蔽在一片火紅的燈火之中,古城的街巷也漸漸喧鬧起來,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在這里找到宣示發(fā)泄情感的對象,互敘心中的介啼。彼此交流信息與看法、觀點、見解。逝者如斯夫,古城在黑夜中沉醉,沒有一絲的波瀾起伏。我也隨古城的沉睡而沉睡。
在雄雞一唱天下白中古城得以蘇醒過來,在旭日東升的朝陽中古城迎來了新的一天,這時古城又恢復了往日的場景,晨曦中大媽們在廣場中揮舞起熟練的木蘭扇,在輕松愉快的樂曲中翩翩起舞,這邊的腰鼓隊也沒有閑著,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動作整齊劃一地演練著腰鼓,這些都已經成為展示古城新時代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漫步在小山坡,找尋桃渚古城明代 “浙東南抗倭軍事衛(wèi)所”的軍事文化遺跡,后山上有明楚將軍胡海所題的“眺遠”崖,眺遠過去的桃渚港,仍有海浪洶涌澎湃之勢。古越鮑大謀所題的“鎮(zhèn)?!鳖}刻,感覺鎮(zhèn)海之物穩(wěn)若泰山。一座渚,既能鎮(zhèn)海,又能眺遠,那便是桃渚。有抗倭亭,最高處有敵臺,烽火臺等。古城的東、南、西建有三座城門,城門外筑有甕城,利用防守,便于殺敵。城內保存完整的古軍事街巷格局,東門至西門的主街有5米寬、400米長似游龍形,互不望底。南門至衙門是官道,筆直通往,衙門的右側是練兵的校場;左側是休憩的花園;前面是穿城而過的化龍渠;后面是山腳通向東敵臺的通信道。南北小巷各有五條,錯齒交叉,互不直通。環(huán)內線一周是跑馬道,有4米寬,用于運兵防御。城內有糧倉、校場、軍火庫、大水池、40口古井;
古城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許多有錢的商人搬遷到城內居住,建設了許多有清代建筑風格的民居與臨街店鋪,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3座四合院,這里也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遺跡,在街頭巷尾你會發(fā)現東門有關帝廟、西門有趙公殿、南門有文昌閣、后所山上有觀音堂和媽祖廟、古街十字路口還有三圣殿,稱得上是集道教、佛教、儒教“三教”于一體了。
桃渚古城作為浙東南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古代軍事屏障,在經歷了近600的風雨后,成為了歷史的見證,成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的“德育基地”和歷史教科書,受到各方有識之志的關注與關愛。
我有幸在桃渚古城停留過短暫的時光,初步了解了它的昨天,今天桃渚古城作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已保護下來,在和平年代去緬懷這段歷史很有必要,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就沒有強大的國防現代化,沒有強有力的國防現代化,就不能提供發(fā)展社會經濟民生所需要的和平環(huán)境。這是一個辯證。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