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時節(jié)的童年記憶
來源:作者:閆永定時間:2013-06-11熱度:0次
麥收時節(jié)的童年記憶清晨,外出上渭南南塬晨練,只見塬面上的麥田里收割機轟鳴,一行行成熟了的麥子被吞進收割機肚子里,金黃黃的麥粒剎那間流入尾隨在收割機后的人們的蛇皮袋子里。我不由得駐足于路旁,欣賞這收割的動人畫面。
又到一年麥收時節(jié),我站在渭南南塬的塬畔邊,翹首北望家鄉(xiāng)蒲城,頓時想起了六七十年前、童年時的麥收時節(jié)。那時的歡樂、有趣、辛勞場面又浮現(xiàn)于眼前。
麥子是家鄉(xiāng)陜西蒲城的最主要作物,麥子是人們的基本食糧。每年的寒露前后,人們就完成了麥子的播種。經(jīng)過漫漫冬季的緩慢生長,待一開春,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麥苗迅速返青,經(jīng)歷長高、拔節(jié)、抽穗、揚花、灌漿各個環(huán)節(jié),直至籽粒飽滿而成熟。芒種前后,當布谷鳥一遍遍地唱著“算黃算割”歌兒的時候,母親就告訴我,快收麥了。
童年時,因為我家破產(chǎn)和父親被拉了壯丁,我和母親大部分時間是在舅舅家度過的。舅舅家是個富裕人家,種有上百畝的土地,麥子地也有七八十畝。因此,每年的麥收對于舅舅家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麥收時間是從6月初開始的,直到麥子進囤入倉,需要持續(xù)15-20天的時間。在無機械的時代,在這“龍口奪食、顆粒歸倉”的時節(jié),麥收的各個工序,收割、運輸、攤場、碾壓脫粒、揚凈曬干等,全要靠人力來完成。割麥用的是鐮刀,主要靠雇用十幾名“麥客”忙碌三四天方可完成。運輸、攤場、碾壓脫粒、揚凈曬干工作,除靠雇用的長工和一兩名忙工(麥收時,臨時雇用者被稱為“忙工”)外,家中的男女老小們也責無旁貸地參與其中。
麥收時節(jié),我們孩子們也是忙碌的。在收割麥子的時候,我和兩個表弟負責給麥客們送水。因為天氣炎熱,割麥是重體力活,需水量很大,于是保證水的供應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抬著盛著開水的大瓦罐,一趟一趟地來往于村莊與田間地頭,保證割麥的人時時都能喝到水。
我們孩子的另一項工作就是牽碌碡碾場。大人們早晨把沒有脫粒的麥子攤鋪在場面之上,經(jīng)過七八個小時的太陽曝曬,約到了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就該進行碾場了。這時,我和表弟,就跟著“忙工”一起,分別牽著拉著石頭碌碡的牲畜,在麥場上往復轉圈。干透了的麥子稈在碌碡的反復碾壓下,秸稈由黃變白,麥穗上的麥粒也被剝離出來。小麥的碾壓需要進行3遍,麥子顆粒才能完全脫凈。碾場是麥收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道工序,一般約在10天左右。
麥收時,我們孩子們的另外一項工作就是“拾麥”了。麥收時,外爺為了顆粒歸倉,鼓勵大家去拾麥。在麥子割倒拉運時和拉運以后,他讓家中的女人和孩子都去撿拾遺落在地里和運輸路上的麥穗。個人撿到的麥穗先堆放在一個地方,待碾場工作行將結束時,外爺親自目測每個人撿拾的數(shù)量,再按多少付給一定的現(xiàn)金。這種經(jīng)濟刺激“政策”確實有效,每年的麥收時節(jié),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們都起早摸黑、不顧天氣炎熱地在忙碌著,都想多拾些麥穗,多掙些“外快”。
這時候,我是特別賣力的,每天天剛蒙蒙亮,我揉著惺忪的眼睛被母親從睡夢中叫醒,急急忙忙地出門拾麥。拾麥是個細活,也是個辛苦活,要認真耐心,還要能夠吃苦,要低著頭,在麥茬行里走來走去,眼睛在仔細地尋覓,要不斷地彎腰撿拾。晨曦微現(xiàn)的早晨開始,到日頭升高之時,就有所收獲了。晚上,乘著天氣涼快了一些,往往要堅持到天黑看不見的時候。拾麥時,我和母親同行,母親提著竹籠(籃),我只管撿拾。撿拾來的麥穗放入竹籠里,為了節(jié)省竹籠里的空間,就用小刀把麥穗割下來,麥稈扔掉。就是這個動作,還給我身上留下了一個永遠的紀念痕跡呢。我的右腿膝蓋上有一長約3厘米的疤痕,是在膝蓋上割切麥穗時,小刀不慎割破皮肉而留下的。我拾麥的速度還是很快的,經(jīng)常受到母親的夸獎。
孩子們用撿拾麥穗換來的錢,可以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舍不得買別的東西,多用來買一些學習用的作業(yè)本之類。有一年,母親咬了咬牙,用撿拾麥穗換來的錢扯了幾尺咖啡色的綢子,給我縫了一個長棉袍,過年時穿上它使我神氣了不少;還有一年,母親又用撿拾麥穗換來的錢,扯了幾尺淺黃色格子布,給我做了一件短袖衫,這是我穿的第一件“洋布”衫,夏季穿上它,自己覺得瀟灑了很多。
麥收工作的最后工序就是麥子晾曬入倉了。碾場結束后,待天氣異常晴朗、太陽特別“毒”的日子,脫粒小麥要全部搬運到麥場上晾曬。小麥晾曬時,需將小麥薄薄地攤鋪在場面上,通過陽光的強烈曝曬,達到麥粒中水分充分蒸發(fā)的目的,便于入倉保存,防止霉變生蟲。
小麥晾曬時,也是我們孩子們大顯身手的時候。為了防止鳥雀啄食,需要有人在旁驅趕;為了使麥子顆粒能夠均勻的充分干燥,還需要有人經(jīng)常攪動。這個時候,我和表弟就拿著綁有彩色布條的竹竿,滿場面地跑來跑去,口中吆喝著,去驅趕鳥雀;我們赤著腳,手拉木齒耙,來來回回地攪動著滿場的麥子……收獲的喜悅與玩耍的愜意融為了一體。
為了慶祝一年一次的麥子收獲,為了慶祝幾十石(讀dan,1石等于10斗,1斗約27斤)麥子的安全歸倉,為了答謝忙碌了大半年的長工和忙工,為了答謝村中和鄰村前來幫忙的鄉(xiāng)親們,舅舅家要舉行一次慶祝豐收的答謝宴席。在小麥晾曬歸倉以后,當太陽西斜的時候,大廳房里的桌椅布置好了,菜肴美酒上桌了,宴席開始了。宴席上,主人、長工、忙工和臨時幫忙的人,共同入座,品嘗美味、談笑風生、暢飲美酒、猜拳行令,歡聲笑語溢滿廳堂、熱鬧非凡。外家利用這樣的機會,一方面慶祝麥子的豐收,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機會與長工和鄉(xiāng)親們聯(lián)絡聯(lián)絡感情。
麥收結束了,舅舅家的大廳房里立起了三四個裝滿麥子的葦席囤,城門外的場面上豎起了兩個碩大的麥秸垛,外爺、舅妗們的臉上也充滿了喜悅。這時候,負責舅舅家農(nóng)事的三舅,就會套上牛車,拉上一些麥子糶出去,再買回來一些農(nóng)用物資和日常用品。新麥下來了,妗子和母親就會在這熱天到來之際,在這麥子收獲之后,制作諸如涼皮、煎餅、涼粉、鍋盔、油餅、蒸餃等食品,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我的童年時代,雖然大部分時間是在舅舅家度過的,但有時也會回到自己的家。因為常年戰(zhàn)亂,我家已經(jīng)破產(chǎn),幾爿商號已經(jīng)倒閉,46畝土地已經(jīng)易主,故在我的童年時代里,麥收時節(jié)的我家,是無實質性的事情可干的。但畢竟是“夏忙”時節(jié),沒有了土地的我們還是比較忙碌的,還是要干一些事情的。對于我們孩子來說,所干事情主要有兩件,一件是拾麥,一件是摟拾柴火。
在我家拾麥與在舅舅家拾麥,同樣是起早摸黑、辛辛苦苦,但撿拾回來的麥子不歸自己支配,是不能換取現(xiàn)金的,而是歸全家所有,用作貼補家人口腹之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舅舅家和我家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況。單就拾麥的辛苦而言,在我家拾麥與在舅舅家的情景基本上是類似的,這里就不贅述了,本文僅就摟拾柴火這件事說一說吧。
摟拾柴火,只能發(fā)生在如我家這樣沒有土地的人們家里。我們家鄉(xiāng)一帶,人們做飯生火多用煤炭,但煤炭是需要用干柴草引燃的,故每家每戶都要備有數(shù)量不少的柴火;另外,家鄉(xiāng)的冬季比較寒冷,且有睡熱炕的習慣,而燒炕的主要燃料就是干柴草,燒炕所用柴火數(shù)量也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大量種植的麥子,收割后的主要廢棄物麥秸是牛馬騾驢的主要飼料。除此之外,麥秸和麥衣子(我們家鄉(xiāng)把脫粒后的麥殼叫麥衣子)也是上好的燃料,它們自然成為日常生活中柴火的最主要來源了。有土地的人家,麥子收割后作為廢棄物的麥秸、麥衣子數(shù)量多多,足夠自家一年四季生火做飯和冬季燒炕之用了。舅舅家每年的麥子廢棄物就用不完,常常用其換取一些其它物品,如磚瓦等。
住在城鎮(zhèn)、沒有土地的人家,麥收時節(jié)就是收集柴火的關鍵時刻了。麥收時節(jié),如果我在家的時候,摟拾柴火就是我與幾個堂兄堂弟的重要工作。這時候,我們也是起早摸黑,全天候地干著這件事。我經(jīng)常與五堂兄合作,用小扁擔挑著兩個竹籠,拿著一個竹耙子,到路邊和人家麥場周圍去摟飄落散失的麥秸、麥衣子。我們拉著竹耙子,在麥場的四周耙來摟去,再把耙摟來的麥秸、麥衣子裝入竹籠里,裝滿后挑回家中。因為有風揚場的時候,麥秸、麥衣子才會隨風飄落,所以我們要頂著風,在彌漫著麥秸、麥衣子和塵土的路邊及麥場周圍活動。在這些地方,路過的人都要掩口閉目,我們卻要在這里,在麥秸、麥衣子、塵土的迷霧中來來去去地耙摟。耙摟時,麥秸、麥衣子、塵土就會落在我們的頭上,飄進我們的脖子里,粘在我們的臉上和手臂上,鉆進我們的鼻孔里,有時甚至會卡入我們的喉嚨或扎進我們的眼睛里。此時,其感受,其滋味,不言而喻。
在我們耙摟的時候,大部分人家會寬容地允許我們耙摟,有時候甚至主動給我們的竹籠里裝入一些麥秸、麥衣子,讓我們早點回家;但也有個別人家拒絕耙摟,他們用鄙視的眼光瞧著我們,用惡言呵斥我們,用掃把锨把驅趕我們。經(jīng)歷了這些,所以自小我就知道,人與人是不同的,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方,都有好人和壞人,都存在著善與惡。
耙摟麥秸、麥衣子是柴火的一個來源,柴火還有另一個來源,那就是撿拾麥根了。麥收完畢之后,麥茬地就要陸續(xù)翻耕。麥茬地翻耕后,麥根就被翻出地面,摟拾柴火的人們就轉移到田間去撿拾麥根了。這時,我和堂兄堂弟也加入到撿拾的隊伍中。翻耕后的土地坑坑洼洼、松松軟軟,在這樣的土地上行走,撿拾麥根,除了忍受炎熱、塵土迷眼嗆鼻嘴的煎熬外,土顆粒、土坷垃和柴草芒刺還常常灌入我們的鞋里,扎進我們手、臂、腿、腳的肉里,使我們飽受其苦。
不管是在路邊和麥場邊耙摟麥秸、麥衣子,還是在田間撿拾麥根,都是在每年天氣炎熱的時候,都是在與土與草及其顆粒物打交道,確實是一件異常艱苦的活計。用起早摸黑、太陽曝曬、汗流浹背、口干舌燥、眼迷鼻嗆、忍饑受渴、蓬頭垢面、腰酸背痛、腿困臂乏、遭人白眼……這些詞描述那時的我們,確實一點也不為過。我們忍受了這么多,收獲往往是不菲的,麥收時節(jié)過后,我們家的院子里會出現(xiàn)一個不小的柴火垛,其數(shù)量基本上能夠保證全家一年的引火和冬季燒炕用的柴火之需,我們也有一種成就感。
往事越過六十年,當年如今不一般。如今,麥種麥收都是機械化操作,繁瑣的麥種麥收于短時間即可完成,人們不必像當年那么勞累了。我自1956年離家外出求學以后,就再也沒有參加過麥收的勞作了。雖然說我的身體變得慵懶了,但我經(jīng)歷過麥收時節(jié)的歷練,我自信我還沒有忘本。我深知農(nóng)村生活的不易,深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艱辛,深知窮人家日子的艱難,深知窮人家孩子的困苦;我也深知麥子從播種到成為白面的漫長歷程,深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nóng)》)的真諦,深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保ò拙右住队^刈麥》)的深刻含義。我可以毫不汗顏地說,我一生的生活是勤儉的,我是愛惜糧食的,我是從來不浪費糧食的。每當與兒孫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教導兒孫們吃飯要碗光碟光,珍惜食物,不要浪費。
如今,不但城里人太奢侈了,連農(nóng)村娃也掂不出“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人們糟蹋糧食連眼都不會眨一眨,飯店里倒掉的白米飯成桶地送給養(yǎng)豬戶,饅頭在泔水桶里漂得一層一層的,垃圾堆里和路邊經(jīng)??梢婐z頭、面包、包子等的身影……。如此情景,我的心頓時會沉甸甸的,感覺到無比的痛楚。人們緣何如此對待來之不易的食物!這不是忘本是什么?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當下正值麥收時節(jié),天氣也熱了,我想城里那些坐在空調下面或撐著遮陽傘埋怨太陽太毒的人,那些拿起饅頭或米飯要扔掉倒掉的人,想想過去,想想現(xiàn)在,想想麥子的播種、成長和收割,想想在農(nóng)田勞作的農(nóng)民,想想農(nóng)村窮苦人家的孩子,你們該做何感想???你們忍心嗎???
我是一個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貧苦人家的后代,我親歷過貧困時代農(nóng)村人的生活,親歷過糧食來歷的過程,親歷過收割莊稼的艱辛。我在想,在目下全國全民進行反奢侈教育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反對浪費糧食的教育,應該讓年輕人、孩子們經(jīng)常到農(nóng)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干干農(nóng)活,當幾天農(nóng)民、做幾回收麥人,拾幾次麥穗,摟拾幾筐柴火……,體驗一下農(nóng)村、農(nóng)民、農(nóng)活,讓他們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我想,有這樣想法的人,并非少數(shù)。我們的后代們,不要忘本??! (2013年6月6日)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