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史上的“日本街”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6-19熱度:0次
在青島建制一百周年的今天,追溯青島的歷史,德國,日本殖民者的影子無處不在,但是,對于日本人在青島歷史的影響范圍,本文僅僅以日本商家及居民區(qū)的幾條主要街道重點回顧介紹,簡稱青島歷史上的日本街。
1914年,日本派兵戰(zhàn)勝德國殖民者而侵占青島。自此,日本僑民大量涌入,數(shù)量驟增,最高達24500人,相當于當時青島市區(qū)人口的27 %。進入青島的日本人既不愿在臺東、臺西、鮑島等市區(qū)與中國普通老百姓同住,又在前海以及繁華地帶無法插足,便在聊城路一帶開辟新的日本居民區(qū),修建大批的房屋。日本人把這個新建的居民區(qū),稱之為“新町”,“町”相當于“街區(qū)”之意。除將聊城路更名為“中野町”外,對其周圍的馬路皆冠以“新町”二字。如茌平路為新町一丁目,博平路為新町二丁目,高唐路為新町三丁目,夏津路為新町四丁目,武城路為新町五丁目,清平路為新町東道,臨清路為新町西道?!岸∧俊睘闈h語中“支路”之意。甚至日本人將第三公園也名之為“新町公園”。
從1914年到1945年,聊城路和這些街道都屬于青島的“日本街”,因為這里的建筑是日本式的,居民是日本人,游客和行人也大多是日本人,商店的廣告也是日文的,頗具日本風情。馬路上店鋪林立,霓虹燈五光十色,是當時青島市區(qū)僅次于中山路的繁華街道。在聊城路,它除了有形形色色的日本商店外,還有最能突出日本特色的“日本料理”。其服務(wù)是日本的接待方式,有藝妓侍奉,房內(nèi)擺設(shè)高雅,飯菜精美可口。
聊城路、膠州路口曾是青島最大的一家和式飯店,房間豪華,侍女靚麗,廚藝高超,四周也環(huán)以花園,是當時的高檔飯店,叫“第一樓”,到這里來吃喝的均是上層人士。1925年青島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大軍閥張宗昌來青島處理,日本財團在這里設(shè)豪宴請張宗昌,并送上厚禮。4月29日張宗昌下令向罷工的中國工人開槍,導致了“青島慘案”。解放后,“第一樓”被拆除建了市交通局大樓,是聊城路第一座新樓。
聊城路是日本的商業(yè)一條街;而臨清路則是娛樂和飲食一條街,吃喝玩樂,花天酒地,消費者絕大部分是日本。也許,許多朋友都看過日本電影《望鄉(xiāng)》,在那時,早期日本人中的“賣春婦”——妓女在這里開始亮相。
1915年,日本與舊中國都是公娼制,臨清路開始建妓院,分兩大類,一類為表演為主的“藝妓”,一類為單純妓女。1944年統(tǒng)計,日本在青島公開登記的娼妓有藝妓252人,妓女239人,一等妓院4家,二等妓院55家,其中在臨清路上有38家,清平路上有5家,茌平路上有4家,都與臨清路相鄰。
臨清路還有48家日本飯店,第一類叫“料理”,臨清路上有新高、川柳、茅二喜久亭、相模屋、東明、久乃家、朝日館、七福、第二松福、吉田屋、翠目、安高樓、青島館、尾張屋、常盤樓、登茂榮、眾來館、福茶、東洋館等。其中有妓女陪酒的叫“料理待合”。第二類,日文中叫“食堂”,屬于飯鋪,不供應(yīng)炒菜,主要是賣飯,日本人以大米為主食,一般供應(yīng)米飯及湯類,也供應(yīng)“便當”(弁當),相當于今天的“盒飯”(它的“盒”是用火柴盒一樣的木片做成,一次性使用),也是在米飯上加不同的菜。。
聊城路旁邊的市場三路也是地道的日本街,原來在明清兩代,在聊城路、市場三路一帶有一個小漁村,名為“孟家溝”。德國侵占青島后,于1901年6月將孟家溝之居民遷走,房屋拆除,擬規(guī)劃為市區(qū),并在山坡的平坦處修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沙土路,
在山坡下開始挖土燒窯,所以,我們都把市場三路一帶叫“大窯溝”,1916年燒窯結(jié)束后才開始修馬路,蓋房屋。市場三路上的建筑的設(shè)計都是三層的樓房,緊鄰的滄口路上卻都是二層的樓房,兩條路靠兩條長長的石階相連,面臨市場樓的一處石階路還是建在樓房里面。對面的市場樓當時名字為“勸業(yè)場”,也叫公立市場,建造與1917年末,日本人叫它“青島市場”,也叫勸業(yè)市場。
1945年以前,市場三路的商店大部分是日本人開的,有東京庵蕎麥面店;以賣清酒為主的酒館叫“飲食店”,這條街上有多福、田舍家兩家;另外西餐店有明星,咖啡店有大和,茶座有映畫莊,“映畫莊”這個茶座,是電氣館的附屬店。電氣館是日本人在青島開的第一家電影院,是日本人三浦林三以開設(shè)電氣館這個電影院起家,又開了青島映畫劇場(青島影劇院)、東洋劇場(勝利電影院)。除映畫莊茶座外,還開有若草餐廳、三浦美術(shù)社、三浦電器商店及妓院,他是日本在青島藝妓組合的會長、日本居留民團委員,還是黑龍會會長。
解放后,電氣館曾叫“友協(xié)”、“東風”影劇院,演過話劇《阿Q正傳》,現(xiàn)在的著名女導演潘霞即是從這里開始藝術(shù)生涯的。
堂邑路與市場三路轉(zhuǎn)角處的堂邑路郵局,是典型的日本式建筑。曾為日本郵便局。一層為郵政營業(yè)大廳,二、三層為辦公用房。建筑的主入口設(shè)在轉(zhuǎn)角位置,立面采取中軸線式設(shè)計手法。墻面為花崗石與米黃色水泥墻體相結(jié)合方式,以粗鮮菇石筑底部。建筑主體系平頂,呈“集仿式”風格。建于1917年,現(xiàn)已拆除改建。
位于聊城路東側(cè)的吳淞路和東端的德平路也屬于日本人居住一條街,有兩處大型日本會社的宿舍樓,日文稱“寮”,所以近德平路一端的吳淞路上開了幾家日本料理店,其中有菊乃屋、金城、牧野、丘上等。另有齋藤理發(fā)店、三河寫真館等,還有一處青島有名的花店叫紅綠園,在吳淞路6號,經(jīng)營盆花、鮮花,有人不買花,也來這里賞花。這里還有一座咖啡店叫“青島小姐”、其旁為嘉房書店,經(jīng)營日文書為主,也有中文書,這一帶是知識層常來的地方。
木村組是日本一家土木建筑企業(yè);興源商行經(jīng)營皮革;東洋印刷所、信記洋行等都在吳淞路下坡一帶
抗戰(zhàn)勝利后,日本人大批撤離青島,這里的房屋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安排別用。如:《青島晚報》《民言晚報》在上海路。《青報》辦有《青報晚刊》在聊城路。《青島晚報》則是只有晚報?!睹裱酝韴蟆肥菄顸h青島市黨部所辦,擁有滾筒印刷機。
陵縣路與聊城路相銜接,如同一條街。早在1914年底,聊城路兩側(cè)就成為日本人居住區(qū),也是典型的日本街。
在陵縣路,到處都有日本企業(yè):如:東映煙廠、富信公司、長谷川運輸公司、泉商會、蛭子組的商事部和運輸?shù)暌约罢犹镄嚎漆t(yī)院等等。陵縣路北段、館陶路路口,是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經(jīng)營青島至日本、青島至東南亞的航線,其郵船之一“西京丸”載重2845噸,是客貨兩用輪,定期航行于青島、大阪之間。
多少年過去了,這些曾經(jīng)輝煌的街道和過去的樓房大部分已經(jīng)被拆遷改造,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但是,這個區(qū)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遭遇和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卻深深地刻印在青島老一代人們的心中,并載入青島百年建制的歷史!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