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食馬齒莧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3-06-23熱度:0次
“馬扎菜(馬齒莧)人人愛,防治痢疾好藥材”。炎炎盛夏蝸居于水泥鋼筋結構的都市,日食肥肉魚鴨厚味之品,已感膩味,頗想吃吃小時的馬齒莧(家鄉(xiāng)人叫馬扎菜)。
馬齒莧是一種野生的植物,類似于一種叢生的野草,匍匐在各種蔬菜瓜果地里,有頑強的生命里。它的莖桿很肥碩,葉子是橢圓形的肥肥厚厚的感覺,有點像馬的牙齒(我想這就是它名字的得來吧),成熟的時候還會開出五顏六色的細小的朵兒。馬齒莧也是一道涼性的美味,初始入口,甜甜酸酸的味道悠長綿軟。我從小就喜歡吃它,那種酸甜唇齒之間的美味,令人回味無窮。
小時侯,我常見馬齒莧生于家鄉(xiāng)的莊稼地里,特別是菜畦邊上,田埂上,甚至稍有點泥土的沙面土路的邊上,土壤肥沃,它則長得肥厚豐盛,土質貧瘠,它也能頑強存活,到開花季節(jié),照樣能開出細小而淡黃的花朵。童年的手,接觸最多的一種植物,應是馬齒莧了。它是豬的主食。每次挎一籃子進家,母親已經急不可耐,吩咐抓緊剁碎,摻兩瓢糠,和均,便可喂豬了。豬同樣急不可耐,長嘴插入槽內,叭唧叭唧狂吞不止?,F在想來,兒時吃到的豬肉,是最正宗的綠色食品,完全天然的馬齒莧來喂養(yǎng)的,雖然豬長得慢一點,看似精瘦,份量卻沉。
每到夏季,父親在菜園里給菜蔬松土除草之時,各式雜草中,馬齒莧算是最多大最多的一種,頭天鋤去了,被毒辣的太陽烤曬過一天,別的雜草早蔫巴枯死,它卻青翠著,挖個坑深埋了它,沒過幾天,它又在土面上冒出些葉片來。實在沒法,父親把它們拾掇在一處,在清澈的河水里漂洗過了,捆成一把,掛在鋤把尾上捎回家來。
母親用馬齒莧能做好多道菜肴,什么馬齒莧粥、涼拌馬齒莧、馬齒莧炒雞絲、馬齒筧水餃、豬肝湯馬齒莧等,但她常做的有兩道,一道是“馬齒莧瘦肉湯”,一道是酸腌馬齒莧,我更喜歡母親做的這兩道菜,吃起來特別開胃。
馬齒莧不僅是菜,更有藥用價值。馬齒莧的食療,遠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就有記載。梁代名醫(yī)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說:“俗呼馬齒莧,亦可食,小酸。”唐代《食療本草》稱:“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薄侗静菥V目》謂馬齒莧“人多采苗煮曬為蔬”。“服之(頭發(fā))長年不白。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后虛汗”;“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滑腸,消積帶,殺蟲,療瘡紅腫疼痛?!睋诓筷牣斳娽t(yī)的三哥說,馬齒筧還能降壓軟化血管,預防腦血栓。
父親稍懂草藥,我曾看到他用馬齒莧治療過二哥的夏日熱性痢疾,而他用的也是一道食療的菜肴,他稱之為“馬齒莧炒雞蛋”。“它能清熱解毒、止瀉痢、除腸垢、益氣補虛,即使久瀉不止,吃了也能好。”我小時聽不大懂,也不知道其真假,不過清楚地記得,二哥沒去醫(yī)院,痢疾便好了。
其實,古人的文學作品對馬齒莧也有很多的記載和描述。杜甫在其《園官送菜》詩里,曾提到了馬齒莧和苦苣兩種野菜:“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沒在中園?!酥嘬妮?,傾奪蕙草根,又如馬齒莧,氣擁葵荏昏?!?BR> 在《西游記》里,樵子奉獻給八戒的野菜宴里就有一道“浮薔馬齒莧”,吳承恩是淮安人,可見吃馬齒莧的傳統(tǒng)在江蘇久矣,而喜愛野菜的南京人自然不會錯過,“春八鮮”就有馬齒莧一席之地。
不過,正如任何事物一樣,有利則有弊,馬齒莧為寒涼之品,脾胃虛弱、大便泄瀉及孕婦忌食;并忌與胡椒、葛粉、鱉甲同食。
現如今,農家的田野野味,也端上了城市人的餐桌。因為它獨特的味道,據說現在也有人開始規(guī)模種植了,可是感覺味道總是沒有小時候那種野生的地道。一款野菜,能夠喚起一個人對生活的一段記憶,這也是馬齒莧的獨特魅力吧。在人們談論著山珍海味、特色美食的時候,我卻仍然對野菜情有獨鐘。
作者: 朱玉富 聯系電話:15264381169
電子郵箱:zbwbzyf@163.com QQ:1052171498
(編輯:作家網)